最近,中泽诚(北京)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真龙率队访问中非共和国,新闻稿里充斥着“战略合作”、“责任担当”、“命运共同体”之类的字眼。乍一看,这又是一次成功的企业外交,一次漂亮的形象公关。但细究之下,总觉得有些地方值得玩味。
中泽诚与中非共和国总统、外交部长会晤,达成了深化基础设施建设、农业技术合作等一系列协议。这当然是好事,非洲需要发展,中国企业有技术、有资金,合作共赢嘛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“合作”往往伴随着高额贷款和资源开采协议。
想想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,中国企业承建,斯里兰卡政府无力偿还贷款,最终不得不将港口租借给中国99年。这种“债务陷阱”外交,非洲国家难道不应该警惕吗?
陈真龙口中的“优质工程助力中非现代化进程”,听起来很美好。但什么样的工程才算“优质”?质量过关?价格合理?还是能真正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?如果只是为了完成KPI,为了拿到政府补贴,建一些华而不实的“形象工程”,那对中非人民来说,恐怕不是“助力”,而是“添堵”。
新闻稿里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陈真龙参加第十届非洲学校供餐日,又是参观农产品展区,又是为学校新建水塔剪彩。这画面感十足,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。
但说实话,这种“捐助”的意义有多大?一次性的捐赠,能解决非洲儿童的营养问题吗?能改善当地的教育条件吗?恐怕只能起到短期的宣传效果。真正的公益,需要长期的投入,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需求,需要切实的解决方案。
而且,企业做公益,往往也带着自己的目的。提高企业形象,赢得政府好感,为未来的商业合作铺路。这无可厚非,但如果把公益当成一种营销手段,那就变味了。
“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”——这句话听起来很宏伟,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?中非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、文化、社会制度,要构建真正的“命运共同体”,绝非易事。
中非合作,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层面,更要深入到民间,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。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,更要关注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。
总而言之,中泽诚的非洲之行,既有积极意义,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。我们不能盲目乐观,也不能一概否定,而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,去思考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促进中非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